2010年馬頭圍道塌樓、2013年啟明街危樓被屋宇署下令拆卸……..這些片段只是失修舊樓問題的冰山一角,香港的舊區老化問題嚴重,數以十萬計的市民仍居住在滿佈劏房、僭建、石屎剝落、天花滲漏的舊區樓宇。除了要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,每天也要面對可能因樓宇殘破問題而構成的安全威脅。重建可以協助這些居民脫離困局。
市建局自2001年成立以來,已啟動了50多個重建項目,協助近4萬人改善生活環境。
大角咀老街坊張先生小時候住在洋松街一帶,後因業主迫遷搬離大角咀。機緣巧合,近年張先生重返大角咀居住,發現小時候的故居建成了新屋苑
形品•星寓。「以前住大角咀舊樓的閣樓,環境好擠迫,又成日有賊入屋,我哋第日起身見到間屋有腳印,知道噚晚一定有賊入過嚟。」除環境擠迫治安差,舊居四周環境惡劣「成日冇水,周圍又多老鼠曱甴。」坐在形品•星寓會所的張先生環視眼前180度大角咀景觀:「現在重建的新樓,無論設施配套環境樣樣都改善咗好多,仲有管理處同保安,唔駛再驚有賊入屋。」張先生現居的特色單位面積不到500呎,但有一個開揚的住客平台花園。「我認為重建樓宇的單位不用太大,實用又住得舒服最緊要。宏觀一點看,在寸金尺土的市中心建細單位比較符合經濟和社會效益,可騰出多點空間作社區及其他經濟發展。」對於舊區重建,張先生表示十分支持:「社會一定要去舊立新,才有進步和發展的空間。」
吳先生與母親、弟弟、太太及兒子曾一同住在深水埗
通州大廈,身為業主立案法團主席的他,在2007年已有意聯同其他業主將物業出售。「當時幢樓已經好舊好殘,維修有排執,費用又一定貴,同其他業主商量過之後,決定不如賣左仲好。」他遂即集合超過八成業權向數個私人發展商招手,要求重建,惜因出價及安排等等問題未能成事。後來得知市建局有「需求主導」重建項目的申請,認為「官方」辦事令業主比較有信心,遂再一試。「我同其他業主在市建局宣佈接受我哋嘅申請時真係十分開心,之後大家立即不斷開會,商討點樣配合重建安排,期間市建局職員亦耐心協助同給予意見。」吳先生在收到收購補償後感到十分滿意,即時參加了市建局的啟德「樓換樓」計劃, 並在深水埗區買下一比較新式的單位。「我哋住響深水埗三十幾年,對呢區好有感情,所以買樓都係買番呢區。」吳媽媽笑道:「而家新樓有電梯,老人家出入都方便啲。」
廖生廖太及兒子一家三口由1989年起居住在觀塘協和街的天台屋,由於
觀塘市中心重建,獲遷置安排入住了油塘一個約400呎的全新公屋單位。「以前舊屋好細,落雨成日漏水,新屋好啱住,冇漏水,環境好,空氣好,仲有大海景,過年可以睇到煙花表演。」廖太續道:「以前大廈冇電梯,日日行十幾層樓身水身汗先返到屋企。」廖太笑言新居有電梯方便出入,人也胖了。「呢度距離港鐵站只有一分鐘路程,返工十分方便。」廖生兒子表示新居交通便捷,附近還有不少商場食肆。「我鍾意飯後到公園散步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。」廖生最滿意新居多了許多綠化休憩設施,男女老少可隨時做運動強身健體。「而家間屋咁舒服,週末我哋都好少走出街,一家人鍾意留響屋企睇電視傾下偈。」